期刊简介Magazine

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。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,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,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。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。 ... 更多

投稿须知Instructions

一、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,勿寄个人,以免延误。 二、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,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。非经同意,电子邮件、软盘、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。 三、寄交... 更多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杂志导读 > 2015 > 11 >

编后记

作者:

摘要:“作家与作品”中,吴小美老师把老舍的《四世同堂》置于抗战长篇小说的整体景观之下,重新阐释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,进一步明确了其文学成就。金理的文章力图在“第三种人”、“新感觉派”、“现代派”等关系结构中去描述施蛰存,在所置身的关系网络中呈现其面貌。亚思明则关注北岛散文的“流散”语境和“失败”美学,有助于深入认识北岛的的美学内涵和精神世界。宋向阳通过阐释《雷雨》“繁漪小传”的审美价值,呈现了曹禺的心血和才情。刘介民、刘小晨以“媒介”为关键词来理解徐志摩的早期翻译,从别样的视角阐释了其早期翻译的诸多特征。此外,苏文兰对张天翼《鬼土日记》中“鼻套”意象的分析,文娟对张炜精神还乡书写的阐释,周春英对阎连科、李佩甫小说中干部形象的解析,王迅关于麦家小说阐释可能性的几点主张,都有可取之处。


关键字: 编后记    重新阐释    长篇小说    《四世同堂》    “第三种人”    “新感觉派”    精神世界      
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刘大先的《文学的共和》与多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型